《O'rip》是一本非常優質且內容豐富的地方誌,大家不僅僅可以透過購買剛剛出版的合輯版《通往花蓮的祕徑》來做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他們的網站更新即時,且大方地分享了許多刊內資訊。如果你們也好喜歡《O'rip》,不妨透過訂閱來表達實際支持喔~
原始網址:o'rip @ hualien
O'rip 寫的是旅行,談的是生活。(文/王玉萍)
2008 年 6 月 O'rip 夥伴們在璞石咖啡館的二樓成立「生活旅人工作室」,在這之前有兩年的時間,我們是在咖啡館的桌上完成兩個月一期的《O'rip》刊物。
2005 年的冬天,我頂著即將要生產的大肚子,邀約幾位彼此不一定認識的朋友,在璞石咖啡館碰面,他們是我到花蓮的頭三年成天坐在璞石咖啡館裡,默默觀察出的袋中人選,有的能寫、有的能畫、有的能拍照(有的三項都行)。我說啊──我很喜歡出版,現在住花蓮,想辦一份小刊物,是以「住花蓮的人」的在地角度介紹花蓮,而且不論介紹行業或活動都以「說人的故事」為出發。和善的他們都說好好好,但也都不約而同地說:「玉萍,妳是不是怕坐月子的時候太閒啊!」
一語中的,第一期《O'rip》真的是在坐月子中心截稿的。這刊物有一群爸媽,統稱「O'rip 好傢伙」,他們,成為我在花蓮最好的朋友。
我們有八成是外來移民,年資一年到十年不等,花蓮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我們因為好奇,都玩得特別盡興。我們持續說著不同人物的故事,結果每一篇故事的主角,都成為 O'rip 的好朋友,也樂意當讀者在花蓮的好朋友。更棒的是, O'rip 好傢伙們因此越來越認識花蓮。
我們發現:你是哪裡人?重要;現在在哪裡過生活,更重要。你在花蓮路上看到──大搖大擺慢悠悠走路的人,一定不是觀光客;你到花蓮海邊看到──皺眉沉思不語的,一定不是花蓮人。我們都深深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
花蓮人的普遍收入實在不高,我們也許會與你說:「生活難過喔!」但你在我們臉上看到的表情還是與西部人不一樣,因為很多花蓮人,都有自己釋放壓力的祕密基地,隨時可以跳到大山大水小溪小徑……接受大自然的撫慰,滋潤心靈,創造出迷人的生活文化。
好傢伙們更會玩了,可以將專題的各篇題目,組成一個採訪旅行團,一起去旅行、採訪、分享討論、繪成地圖……O'rip 的採訪常常是一次不能成事的,總要去個兩次三次四次,換算稿費絕對是傻子行為,但換算成自我的成長,就不一樣了。我們豐富了彼此的生活記憶,還發現 O'rip 存在的更多理由。漸漸感覺到,O'rip 可以發揮一些小小影響力,於是期待為花蓮有更多實質的貢獻──發掘新的旅行文化,帶動花蓮的產業。
《O'rip》原是一本贈閱的刊物,第三期開始陸續有人來不及拿到、表示願意付郵資請我們用寄的,我們估量這樣郵資來回頗浪費,於是有了訂閱辦法;後來發現有幾期被索取到沒庫存了,O'rip 好傢伙們開始構想要做合輯。在第十期的發刊詞,我大剌剌地表示要出合輯,一晃到現在第十七期了,當初詢問合輯的人大概都以為我是放羊的了。其實有試過,但始終找不到適合的形式,就擱了下來。直到遠流副總編輯靜宜打電話給我,說看到《O'rip》很喜歡,讓我們很振奮地再試一次。
O'rip 向來就是「照著季節走」,夏天往外頭玩耍、冬天吃熱呼呼的,所以這本合輯就以四季來分主題。按「理想」,把每個專題的五至七篇短文章,串成一篇大文章,整本書共十來篇大文章,剛剛好!
真的動手了才發現:裝修房子比重新蓋還要難。
原本每篇短文都是以「我」的第一人稱來寫,但作者不同語氣各異,要串成一大篇,不小心處理也許會讓讀者有「精神分裂」的誤解。
文章經由網路花蓮台北跑,靜宜都以「這是作者定稿」來認真討論,其實很多文稿後來都一改再改。時間越來越緊迫,有一些題目過去 O'rip 沒做過,就得從頭來過。不過當我與畫地圖的夥伴韶雯聽說,港口部落的大廚耀忠要去奇美部落教做甜點,我們的腳就不聽使喚了,情願晚上熬夜趕工,白天仍是要往外跑–靜宜遠在台北拿我們沒輒,只能當是訓練讓心臟更強壯吧!
你如果是我,會不會去呢?剛做《O'rip》時我生第二胎,孩子自己帶,頂多市區跑跑採訪,很多地方我不能去,聽夥伴們回來分享,當神遊過過癮就好了。那時夥伴素敏與啟瑞都說「奇美=很美」,讓我很想親自踏上聽過故事的土地。
一到那兒,看著部落年輕人俐落地在戶外搭起桌子,耀忠摘採現場的月桃花當盤飾、構樹果做果醬;我們在青山白雲綠草地上,與一群阿美族媽媽們,品嚐「冰淇淋水果優格」、「芒果西米露」、「番薯芝麻球」……回程的山路上看到構樹,O'rip 夥伴們要拔果實回去做果醬,遇到部落人開車經過,二話不說拿起小刀幫我們摘採!
那晚,我熬夜趕稿,腦海裡想的是,希望我年紀大了,也能像部落的媽媽們一樣,午後聚在一起學幾道好吃的。第二天收到夥伴韶雯的簡訊:我們這群人,和陪伴著我們的部落朋友,如果能一起老,應該是很幸福的事……
這樣的幸福很清楚,讓人安心。
O'rip 是阿美語「生活」的意思,做《O'rip》,好傢伙們不是「為工作而工作」,寫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旅行。都寫在書裡了,你也可以來試試。
原始網址:o'rip @ hualien
O'rip 寫的是旅行,談的是生活。(文/王玉萍)
2008 年 6 月 O'rip 夥伴們在璞石咖啡館的二樓成立「生活旅人工作室」,在這之前有兩年的時間,我們是在咖啡館的桌上完成兩個月一期的《O'rip》刊物。
2005 年的冬天,我頂著即將要生產的大肚子,邀約幾位彼此不一定認識的朋友,在璞石咖啡館碰面,他們是我到花蓮的頭三年成天坐在璞石咖啡館裡,默默觀察出的袋中人選,有的能寫、有的能畫、有的能拍照(有的三項都行)。我說啊──我很喜歡出版,現在住花蓮,想辦一份小刊物,是以「住花蓮的人」的在地角度介紹花蓮,而且不論介紹行業或活動都以「說人的故事」為出發。和善的他們都說好好好,但也都不約而同地說:「玉萍,妳是不是怕坐月子的時候太閒啊!」
一語中的,第一期《O'rip》真的是在坐月子中心截稿的。這刊物有一群爸媽,統稱「O'rip 好傢伙」,他們,成為我在花蓮最好的朋友。
我們有八成是外來移民,年資一年到十年不等,花蓮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我們因為好奇,都玩得特別盡興。我們持續說著不同人物的故事,結果每一篇故事的主角,都成為 O'rip 的好朋友,也樂意當讀者在花蓮的好朋友。更棒的是, O'rip 好傢伙們因此越來越認識花蓮。
我們發現:你是哪裡人?重要;現在在哪裡過生活,更重要。你在花蓮路上看到──大搖大擺慢悠悠走路的人,一定不是觀光客;你到花蓮海邊看到──皺眉沉思不語的,一定不是花蓮人。我們都深深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
花蓮人的普遍收入實在不高,我們也許會與你說:「生活難過喔!」但你在我們臉上看到的表情還是與西部人不一樣,因為很多花蓮人,都有自己釋放壓力的祕密基地,隨時可以跳到大山大水小溪小徑……接受大自然的撫慰,滋潤心靈,創造出迷人的生活文化。
好傢伙們更會玩了,可以將專題的各篇題目,組成一個採訪旅行團,一起去旅行、採訪、分享討論、繪成地圖……O'rip 的採訪常常是一次不能成事的,總要去個兩次三次四次,換算稿費絕對是傻子行為,但換算成自我的成長,就不一樣了。我們豐富了彼此的生活記憶,還發現 O'rip 存在的更多理由。漸漸感覺到,O'rip 可以發揮一些小小影響力,於是期待為花蓮有更多實質的貢獻──發掘新的旅行文化,帶動花蓮的產業。
《O'rip》原是一本贈閱的刊物,第三期開始陸續有人來不及拿到、表示願意付郵資請我們用寄的,我們估量這樣郵資來回頗浪費,於是有了訂閱辦法;後來發現有幾期被索取到沒庫存了,O'rip 好傢伙們開始構想要做合輯。在第十期的發刊詞,我大剌剌地表示要出合輯,一晃到現在第十七期了,當初詢問合輯的人大概都以為我是放羊的了。其實有試過,但始終找不到適合的形式,就擱了下來。直到遠流副總編輯靜宜打電話給我,說看到《O'rip》很喜歡,讓我們很振奮地再試一次。
O'rip 向來就是「照著季節走」,夏天往外頭玩耍、冬天吃熱呼呼的,所以這本合輯就以四季來分主題。按「理想」,把每個專題的五至七篇短文章,串成一篇大文章,整本書共十來篇大文章,剛剛好!
真的動手了才發現:裝修房子比重新蓋還要難。
原本每篇短文都是以「我」的第一人稱來寫,但作者不同語氣各異,要串成一大篇,不小心處理也許會讓讀者有「精神分裂」的誤解。
文章經由網路花蓮台北跑,靜宜都以「這是作者定稿」來認真討論,其實很多文稿後來都一改再改。時間越來越緊迫,有一些題目過去 O'rip 沒做過,就得從頭來過。不過當我與畫地圖的夥伴韶雯聽說,港口部落的大廚耀忠要去奇美部落教做甜點,我們的腳就不聽使喚了,情願晚上熬夜趕工,白天仍是要往外跑–靜宜遠在台北拿我們沒輒,只能當是訓練讓心臟更強壯吧!
你如果是我,會不會去呢?剛做《O'rip》時我生第二胎,孩子自己帶,頂多市區跑跑採訪,很多地方我不能去,聽夥伴們回來分享,當神遊過過癮就好了。那時夥伴素敏與啟瑞都說「奇美=很美」,讓我很想親自踏上聽過故事的土地。
一到那兒,看著部落年輕人俐落地在戶外搭起桌子,耀忠摘採現場的月桃花當盤飾、構樹果做果醬;我們在青山白雲綠草地上,與一群阿美族媽媽們,品嚐「冰淇淋水果優格」、「芒果西米露」、「番薯芝麻球」……回程的山路上看到構樹,O'rip 夥伴們要拔果實回去做果醬,遇到部落人開車經過,二話不說拿起小刀幫我們摘採!
那晚,我熬夜趕稿,腦海裡想的是,希望我年紀大了,也能像部落的媽媽們一樣,午後聚在一起學幾道好吃的。第二天收到夥伴韶雯的簡訊:我們這群人,和陪伴著我們的部落朋友,如果能一起老,應該是很幸福的事……
這樣的幸福很清楚,讓人安心。
O'rip 是阿美語「生活」的意思,做《O'rip》,好傢伙們不是「為工作而工作」,寫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旅行。都寫在書裡了,你也可以來試試。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