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must read】愛滋影片:孤兒、社會意識與提醒

原始網址:Global Voices

繼先前 2008 國際愛滋研討會2008 世界愛滋日等特別報導後,全球之聲繼續介紹幾部影片,記錄父母死於愛滋病後的孤兒苦難、世界愛滋日在孟加拉的慶祝活動、SexualidadIntegral 提醒墨西哥民眾接受愛滋病篩檢,以及2008年國際愛滋研討會於墨西哥舉行後發表的愛滋衝擊報告。

Panos London 這個組織鼓勵貧民與社會邊緣族群討論國際發展議題,其中 Growing Pains 這個系列呈現因愛滋成為孤兒的孩童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負擔照顧弟妹與維繫家庭的責任,以下影片以南非孩童及家族的照片與自白製作而成:



Growing Pains - Poverty, AIDS and Challenges to Childhood - video powered by Metacafe

下一段影片則來自墨西哥 Sexualidad Integral 系列影片第三集,以定格動畫手法製作,希望人民不要拖延,及早接受愛滋病篩檢:



2008 愛滋衝擊報告分析流行病學、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生物醫學預防研究等領域的成果,並關注各地區發展,以及各國際愛滋病會議如何幫助國際社會面對愛滋病疫情,我們曾針對國際愛滋病研討會提供追蹤報導,各位可在 IAS 網站下載報告內容,或在此閱讀

2008/12/29

【must read】有心就有路,茉莉飄清香!歲末清舊書,人間更幸福

國際金融大海嘯,景氣冷颼颼一面倒。
公益募款難上加難,弱勢處境苦中更苦。
「再苦也不能苦到孩子!」
歲末寒冬,為了籌募更多的基金,讓心路的孩子能溫暖過個好年。
茉莉二手書店與心路基金會再度發起「你賣一本書,我捐一塊錢」活動。

年終大掃除,舊書千萬別丟掉,一通電話,好心相報,環保公益一次做完。
此外,還擴大舉辦「珍本舊書網路大拍賣」,包括《今生今世》初版本、『胡適手稿』胡適夫人江冬秀簽名本、《還魂草》、《未埋庵短書》……等珍本舊籍,
將於網路開拍,舊書達人傅月庵並將重出江湖,撰寫「蠹魚頭評註」,
為大家說明版本源流,珍品之珍,拍賣所得半數將同樣捐給心路基金會!

活動時間:12 月 29 日起至 2009 年 2 月 28 日止。
活動辦法:每賣一本書籍,茉莉將會為愛書人捐一塊錢給心路,若愛書人願意將您所取得的書款全數捐出,茉莉將會把此款項乘以 1.3 倍,擴大愛心。
捐書地點:
1. 茉莉二手書店各分店。
2. 心路各相關單位。
3. 若書籍超過 100 本以上,請與茉莉二手書店各分店聯絡。
聯絡電話:
1. 茉莉影音館:(02)23677419
2. 茉莉台大店:(02)23692780
3. 茉莉師大店:(02)23682238

2008/12/25

【must read】親愛的人

原始網址:天上大風

我認識雷驤老師時,他已過了不惑、知天命、耳順的生命階段,漸漸從心所欲了。

這時候的他,總是微笑的,幾乎沒什麼脾氣。對世事人情,自有其看法,姿態卻十分隨順。喝酒時,也會聊到文壇種種,我愛跟他打聽這位那位作家,他信手拈來就是一段故事,但總是敘述多,評點少,最常聽到的結論大概就是「世間怎麼也有這種人?到底在想什麼,我都不知道了。」這話是以台語發音,前面還會加上一個感喟兼好奇的語助詞:「ㄏㄟ~」,彷彿真希望有機會更深入理解這人的思維模式。

這種好奇的探索,在我看來,或即是構成整個雷驤創作的原始動力。從文學、攝影、繪畫等創作,乃至,嗯,教學。跟雷老師學過畫的人都知道,不管你再怎麼不行,畫得如何差,雷老師總是有辦法讓你尋回信心,確認屬於自己的繪畫之道。他總是能在你覺得一無是處的畫面裡,找出某幾個筆觸,某幾筆線條,或者從構圖角度,發現你的特殊之處,然後向你解釋、告訴你:「這個處理得很好,ㄏㄟ~不簡單哩。」——雷老師的這句話,與其說是「因材施教」的鼓勵,毋寧還是那個好奇在作祟,他總是想知道且很快能知道學生的特質與可能,將之點顯出來,回答了自己的好奇,也讓學生有種「嬾嬾馬嘛有一步踢」的自得,而竟有了動力繼續探索、學習下去。

好奇心其來有自,嬰兒、小孩的好奇,純屬上天的恩賜。隨著入世漸深,卻還能對這個世界保持濃烈好奇心的,總不外乎「懷疑」或「相信」。由於懷疑既有的秩序,不承認「凡存在的必屬合理」,因而好奇想探索秩序背後的東西,此種懷疑的好奇,多半伴隨某種不滿,對體制、對人間的不滿;相信的好奇,則有種敬愛,也許在碰撞太多之後,更深刻地體悟出「凡存在的必有可能」,從此不敢小覷人間既有的一切,轉而想窺探可能的極限。因為有敬有愛,也就有了悲憫,我深信,當我認識雷驤老師的時候,他對人間的好奇,已從懷疑轉相信,對於萬事萬物都有了一種悲憫。這種悲憫,讓他終日微笑,文章繪事教學滿溢溫情與敬意,而竟不知老之將至了。

上天所賜予的好奇心,早在童年雷驤身上發見其微。戰亂時代魔都上海的生活經驗,父母三令五申的告誡,八層樓的電梯大廈都鎖不住雷家兄弟的心,底層的「四姊妹舞廳」、駐守的日軍衛兵、倏上倏下的電梯、弄堂孩子無軌(鬼)電車啃食麵餅的北方男孩拖欠的租書款……,日後都成了雷老師精彩的童年追憶。每當翻讀看到或聽他說起時,我心中總納悶,一樣都活過,怎麼你的童年如此有趣,我的身世卻是這樣貧乏。相處日久之後,方才逐漸領悟,原來好奇心像一把尖刀,會把人的觀察力削刻得越來越敏銳。

或許也正是這種敏銳,讓從海上轉進南方島嶼的少年雷驤,整個青春期都處於某種煩悶與掙扎之中:跌落異鄉言語之中的外省小孩、因著學校體罰而生的木柱綑綁火焚的性幻想、從南到北不名譽的轉學、呼群引伴蟄伏陽台的窺浴與乎沙灘碉堡偶遇的解衣女體、在朝會時被迫脫衣的戴胸罩同窗男孩……體制宛如一件濕透的橡皮衣,讓人不舒服卻又解脫不下。好奇繼續漶漫著,觀察力愈形敏銳的青年雷驤最後似乎長成了一個相當程度上擁有某種滄桑老靈魂的年輕男子。--我與雷驤老師結緣伊始,正是約略此時他所寫的一篇小說,〈犬〉。

那是一九八○年代中期,退伍歸來略識人間大難的我,依然不改逛舊書攤的習慣。某次偶然買到一本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圓神出版社的《矢之志》,第一篇為〈犬〉,講一隻沈靜的粟色土犬,日夜奔走了遙遠的道途,前來咬死一名新婚婦人的故事,內容夾雜靈異、愛情、驚悚等元素。使我最感興趣的,卻是冷靜得像攝影機的敘事方式,由於這一自制的冷靜,犬之怨念遂擁有強大能量,讓人讀著讀著竟不寒而慄起來了。「我喜歡這作者!」於是決定收集他的作品。彼時雷老師僅有另一本名為《青春》的散文集,從那本開始,一路收集,未必緊盯著不放,但過個幾年,總會揀拾一番;入手也不一定即看,往往累積二三本看了又看。但總之,經過十多年之後,因緣得與雷老師相見相識,跟他學畫畫時,我幾乎毫無生分之感。他的整個家族、他的北投居所一草一木一犬一池、他的身世流轉友人聚散,老實說,我早熟得不得了。此時相遇,絕非「一見如故」,而是「如故一見」!
「畫人之眼」是什麼?用繪畫來講,是視角是顏色是物我關係。轉換成文字,成了敘事角度、用字輕重和憫人體物的一點念想。雷驤慧眼獨具,利如鷹隼,熱在心頭,冷在筆下。
曾經在一篇《刑台與手風琴》的書介裡,這樣談論過雷老師的書寫本質,自認雖不中亦不遠矣。但我始終縈懷難解的一件事是,明明可以具體感受到他從「懷疑」到「相信」,從「不滿」到「敬愛」的幽微風格轉變,卻一直無暇去細辨這一關節。今年秋天,友人跟我提到老師七十大壽,要我寫篇文章,我又想起了這件事。於是,自秋徂冬,我經常睡後又起身,深夜裡,把書架上一本又一本的雷驤作品,拿下來翻看,邊看邊追憶,追憶初次閱讀的心境,也用更多的理解去探索熟悉的篇章。今冬第一道寒流來襲之夜,我又讀到了一九九八年雷老師到日本追索楊逵、魯迅、周作人、郁達夫等人文學蹤跡時,於異鄉寫給「親愛的人」的家書片段:
‧ 啊,這樣繁瑣、吃重的旅行,我幾乎應付不來,能有什麼斬獲,實在毫無把握啊。疲累中幾度飄過妳往日笑顏,有話同我說嗎?

‧收到兩封傳真一並--前一封在京都時已收到過一次了,但閱信時的溫慰無比,簡直到了激動的程度。……。妳的久咳難癒,即使妳自己如何故做輕鬆帶過,但那苦,唯只愛憐妳的人才深烙上心。臨走前,妳為我整行囊、熨衣服的舉動,此刻忽又重現,予我竟生一種懺情!

‧雪,大約還下不起來的。讀了信,我想媽一定能渡過此難,祇是更且衰弱下去罷。人的生命實在堪憐,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相,在此也想了一想了。……。外面寒風呼號。即擁抱!
「外面寒風呼號。即擁抱!」前次閱讀時,未婚無子的我,但覺得這句子寫得好,插入文章的家書片段用得巧,如今結了婚也生了子,再讀一遍,竟感動莫名,字字都有了著落。--「啊,六十歲時,我也還有心寫這樣的情書嗎!?」--「寒風呼號」而為「擁抱」,「懷疑不滿」終成「相信敬愛」,看來都因「親愛的人」了。我又想起了酒後老師老愛說的昔年為伊獨立平交道不斷朝火車揮手的青春少女時的那份靦腆神情,以及我們在閒話彼此「親愛的人」時,他所透露帶著飽足愛憐與好奇的苦惱:「真正係沒話講,有夠好的啦。但是嘛有一點點煩惱。最近又跟我說想買一套義大利鍋子,十幾口哩。煮一個料理敢愛這麼多?真正讓人想攏無哩。」道假諸緣,復需時熟。如今,我也終於能瞭解其中更深刻的意義了。ㄏㄟ~不簡單哩。

四十多年來,雷驤一切創作,只為一個女子,名叫 Amy。如今,我們或稱之「師母」而不名。



附記,1. 謹以此文敬祝雷驤老師生日快樂。2. 圖為七十生日宴上,「親愛的人」Amy 師母為雷驤老師朗讀〈人生的禮物〉。

2008/12/24

【must read】2008 之十二大佳片

原始網址:周星星評論

2008 之十二佳片:《天堂邊緣》,《紅氣球》,《險路勿近》,《瓦力》;《落葉歸根》,《三隻猴子》,《雜貨店老闆的兒子》,《茉莉人生》,《潛水鐘與蝴蝶》,《我敵人的敵人》,《殺手沒有假期》,《黑金企業》。特別提名:《綠光》。(周星星,建國中學畢業,剛剛當……舅舅了)


以下列出這十二部片入選年度十二部好片的最精簡的理由:


《天堂邊緣》(Auf der anderen Seite):既是非常左派意識的舵手、又是情感命運的浮萍,看似多線跟複雜的命運交錯,實為流暢的人生哲學沈思。


《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真正地足以傳世、不會生鏽的童年電影。我個人把它視成是兒童版的《我的舅舅》,或是畢諾許觀點的《我的兒子》,巴黎成為小西蒙漫遊跟邂逅的地點「點」(複數),也是展開一連串的「好奇」的旅程;一旦投入進如此無憂無慮的人生片段,冒出來的結尾反而讓人大呼意猶未竟。


《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冷冽、緊張,不畏懼搞跳躍法(省略某些劇情跳躍到另外一條敘事線),攝影氣氛讓人屏息,對白幽默,這部貓捉老鼠的影片處處橫生枝節打碎陳窠,以風格取勝,整體成績相當優異。


《瓦力》(WALL-E):第一眼印象是此 3D 動畫已營造出近乎無懈可擊的現實感,讓人瞠目結舌;再是前後都探討「寂寞」(別被表面的環保意識給矇蔽),質疑科技的負面效應(虛擬的互動消滅了實質的觸覺,le « toucher »),委婉地再透過觸覺喚醒人性跟生活的藝術,因此這是一部兼具場面調度(例如在太空中飛舞的經典橋段)跟人性價值的動畫片。應點唱 Beatles 的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


《落葉歸根》(Getting Home):中國式的公路電影的當代西部片。說它是平民電影,簡單、逗趣、速成的情緒,是的;說它是巴爾札克筆下的社會喜劇、諷刺劇跟賈克˙大地那般留住城鄉變化的影像,更是,totalement, absolument。趙本山純真善良的人性光輝,跟小人物頗富哲理的台詞,每每豐富這部小品應該要享有的歷史生命。應點唱鄧麗君的〈路邊的野花不要採〉。依周星星我個人之見,所有小學生都應該要看看這部片。


《三隻猴子》(Üç maymun):傑朗的第一部在台作商業放映的片,用非常鬱悶的色調講述一個用金錢收買罪惡感的故事。乍看之下,頂不頂罪、外不外遇其實是有一些老套;但是那股鬱悶的氣,那種「真相不可道」的劇情壓力,堪稱是一種訴求折磨的美學。最沈重也最需要耐心觀看的影片。(據聞《遠方》跟《適合分手的天氣》明年春將在台上映……彷彿是明年的佳片名單已經要先扣掉兩部片的名額了。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Le Fils de l'épicier):用城鄉差距作包裝,用女人的細膩充當男人的ㄍㄧㄥ跟男人之間的衝突的潤滑劑,這部流暢、讓人心情愉快的小品也在歌頌小人物們的小小碎片的恬淡自適。沒有說教的道德劇,而且,難得有刻意擺上的笑點是真正地好笑。在金融海嘯跟失業大潮來臨時,看本片的 DVD 應該能啟發人生鬥志。


《茉莉人生》(Persepolis):既 然是動畫片,不得不提它很像是紙上漫畫的畫風;但非常注意轉場跟節奏。這部片是除了紀錄片《我敵人的敵人》之外,最有政治背景的影片。其之所以具備衝擊的 力量,就在於能夠在瞬間點燃出驚恐、爆笑、挫折感跟祖孫情,跨文化的對比再再讓人深省。片中重搖滾的典故更加讓人擊掌、甩頭,呵呵。(如果《和巴席爾跳華爾滋》也能夠在今年上映的話,保證會是破紀錄的兩部非常政治的動畫片。


《潛水鐘與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這部片相當意識流,不太容易拍成功;但是史蒂芬˙史匹柏的御用攝影師亞努斯˙卡敏斯基 (Janusz Kaminski) 把 囈語具象化了。簡直是一具木乃伊在追憶似水年華,彼此無啥關聯的瑣碎片段卻能夠當場觸動觀影的心情。大量運用旁白似乎是不得不的選擇,也不得不讓人聯想到 王家衛;但這樣的片也一再地在刺激閱讀跟試探耐心,以及何謂表達(內心的心意)。如果能夠懂一些法文會話的話,那種已經猜到還沒拼完的字的領悟感(而非是 藉由讀字的人講出某個字並且也已經上了中文字幕),簡直已經就是入戲的角色了。


《我敵人的敵人》(My Enemy's Enemy):關鍵人物就是克勞斯巴比 (Klaus Barbie) ── 前納粹軍官,其遊走德國、法國、玻利維亞跟能夠說多種語言的能力交織出一段媲美緝捕「黃道帶」的驚悚歷程。關鍵罪刑違反人道,因此拉開影片的歷史縱深。節 奏相當快速的紀錄片,其實很有娛樂性;但得先要對歐洲歷史有一些興趣,才能更加透視各方辯證之厚度。依周星星我個人之見,所有大學生都應該要看看這部 片。(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 指競賽、遠足才是乖乖會賣的紀錄片 ] 有價值的紀錄片,就是要大論述!


《殺手沒有假期》(In Bruges):出國旅遊,就應該要好玩、好笑跟好(ㄏㄠˋ)色。在布魯日(原片名),地景(建築)、宗教味(建築跟繪畫)、觀光業(異於本地人的觀光客)編織出一具俄羅斯娃娃,翻開它才知計中有計,人外有人(或娃娃內有娃娃)。非常具有寫實感的道德片,但卻是黑色幽默的版本。


《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如果《三隻猴子》是用金錢收買罪惡感的故事,那《黑金企業》就是用罪惡感收買金錢的故事。ㄟ,好像有點難理解。看戴路易斯 (Day-Lewis) 進教堂,看丹諾 (Dano) 怎樣向戴路易斯徵求金錢,或許可瞭一二。一部談執著,或更甚地談固執、談懸念的影片。非凡的配樂為影片的調性增色甚多。或許,《黑金企業》似乎是以家庭悲劇(內爆)搓破美國夢的過度理想性。


特別提名:《綠光》(Le Rayon vert):因為《綠光》是重新再上映,不是全新(或第一次面世)的影片,所以,不應放在年度十二大裡面。不過,實不應匆匆將之置於抽屜。要稍微瞭解一番法國地理,才能夠更加 理解《綠光》女主角徘徊、優柔寡斷的性情。一個不值得讓人同情的女主角,卻在「入」字旅程中豐富地呈現出她的等待;然後,再用某一股文學的傳說把情感發洩 出來。為什麼是「入」字?請看:從巴黎向西北方看,是到諾曼第海邊;坐火車到東南方的阿爾卑斯山,又再折返巴黎;最後是坐火車到西南方海邊,已近西班牙國 界;三條線的交錯,正是一個中文字「入」。


以上順序分別是:前四部是最優的四部,無分排名;後八部是從東方亞洲開始向西看,一直數到美國,也無分排名。


以上,計《茉莉人生》跟《殺手沒有假期》是首部作。以上,計《茉莉人生》跟《瓦力》是動畫片;破本獎項之紀錄。


以下列出導演名字:

《天堂邊緣》法提․阿金 (Fatih Akin)

《紅氣球》侯孝賢

《險路勿近》喬爾˙柯恩 (Joel Coen) 跟伊森˙柯恩 (Ethan Coen)
《瓦力》安德魯․史丹頓 (Andrew Stanton)

《落葉歸根》張楊

《三隻猴子》努利․畢格․傑朗 (Nuri Bilge Ceylan)

《雜貨店老闆的兒子》埃黎克․吉哈多 (Eric Guirado)
《茉莉人生》瑪珍․薩塔匹 (Marjane Satrapi) 跟凡松․帕宏諾 (Vincent Paronnaud)
《潛水鐘與蝴蝶》朱利安․施納貝爾 (Julian Schnabel)
《我敵人的敵人》凱文․麥當勞 (Kevin Macdonald)

《殺手沒有假期》馬丁․麥克多納 (Martin McDonagh)

《黑金企業》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特別提名:《綠光》埃黎克˙侯麥 (Eric ROHMER)


年度最佳導演:喬爾˙柯恩跟伊森˙柯恩

年度最佳女演員:卡莉絲˙凡˙胡登 (Carice van HOUTEN),在《黑書》

特別提名:漢娜˙席古拉 (Hanna SCHYGULLA),為了《天堂邊緣》

年度最佳男演員:布藍登˙葛理森 (Brendan GLEESON) 在《殺手沒有假期》

特別提名:馬克斯˙馮˙西度 (Max von SYDOW) 在《潛水鐘與蝴蝶》

年度最佳紀錄片:《我敵人的敵人》

年度最佳銀幕親吻:《檸檬樹》中 Hiam ABBAS 跟 Ali SULIMAN

年度最佳銀幕性愛:《在屋頂上流浪》中 Claire FORLANI 跟 Jamie BELL

特別提名:《幫幫我,愛神》之尹馨跟李康生

二○○八年金無底洞獎: 《牆之靨》。理由:有這樣一個不追求真相的丈夫,不知「先生」(導師)要如何實踐理念,教妻子不要擔心、不要問他他去警總是要實踐什麼理念,教他自己不要 問妻子跟「先生」(導師)實踐過理念了沒;玩弄結尾的劇情大翻轉,原來剛才觀眾眼睛看到的不是真相,真是暴爛到要哀嚎。

以下附上剛剛談到的影片的原名對照:《遠方》(Uzak)、《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我的舅舅》(Mon oncle)、《和巴席爾跳華爾滋》(Waltz With Bashir)、《黑書》(Zwartboek)、《檸檬樹》(Etz Limon)、《在屋頂上流浪》(Hallam Foe)


檢討了一下我今年的成績,我發覺,我看了更少的爛片(不再花錢看二輪電影了),但也寫得更少篇影評──每一篇耗時耗心是其一,懶惰是其二,但花更多時間在翻 譯導演訪談以及閱讀經典著作(例如笛卡兒、《民主在美國》或《地中海史》)也都是原因。期待明年要再作出別種新的產品。


u 2《瓦力》影評(周星星)

http://blog.yam.com/entrepot/article/17281632

u 2《紅氣球》影評(Jean-Luc Douin)

http://blog.yam.com/entrepot/article/16491488

u 2《紅氣球》影評(Jean-Michel Frodon)

http://blog.yam.com/entrepot/article/16499072

u 2《險路勿近》影評(Vincent Malausa)

http://blog.yam.com/entrepot/article/16947235

u 2《我敵人的敵人》導讀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4402821

u 2《殺手沒有假期》影評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6932909

u 2《雜貨店老闆的兒子》導演一年後重新談這部片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7172417


歷年的周星星電影評論獎

u 2005 周星星電影評論獎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980310

u 2006 周星星電影評論獎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7290448

u 2007 周星星電影評論獎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3166000

歷年的周星星電影評論獎


2008/12/23

【must read】一號風球現在外海形成,12/25前向陸地逼進

原始網址:風球詩雜誌

一號風球現在外海形成,12/25 前向陸地逼進


風球詩雜誌長期徵稿


風球,是由十四位不同學校的學生詩人共同編輯的刊物。我們希望這本刊物可以成為新世代詩的風向球。風球也代表了颱風警報,希望我們的凝聚可以帶來巨大的能量,拓展現代詩的讀者群,讓詩走進更多人的生活。

我們期待這是一本登好詩的刊物。將所有來稿匿名處理,透過合議評分的審稿方式,讓分數決定刊登的作品,非由任何一人決定。十四位編輯委員代表十四種詩觀,有些相似,有些則截然不同──那其中重疊的部分,我們期待一種新的美學風格,屬於彼此、屬於現代、也屬於詩。

如果一切都要消失,如果我們生活在此刻,我們就在這裡找出美好的事物,給他空間,給他形式,讓他延續下去。


風球詩雜誌將於 2009 年 1 月底發行第一期

風球詩雜誌將是一本 A4 開本 100 多頁彩色雙色印刷,散發視覺藝術設計風味的美學詩雜誌。請把好詩寄給我們,讓我們在這本視覺設計品味的詩雜誌刊登你的作品。
稿件要求:不限行數、未曾在紙本發表、無版權問題的現代詩、作品刊出若有抄襲、剽竊等法律問題刑責自負。
來稿請寄:
windsphere@livemail.tw,請附上基本資料及連絡方式:Email、手機。
截稿日期:無限期徵稿,一期的稿件限於 2008 年 12 月 25 日之前
錄用詩作,將同時刊登在紙本雜誌及詩社的部落格上。

錄用詩作之作者,將致贈當期詩刊一份。

風球詩雜誌網頁http://www.wretch.cc/blog/windsphere

2008/12/22

【must read】刺

杜十三

在興奮的從他手裡接過那束粉紅玫瑰花束的時候,她不小心被花刺扎到了手。
此刻,心疼的他正翻開她的手心,仔仔細細的幫她尋找那根不容易看見的刺。
 他用右手拇指輕輕的游移,慢慢的點壓她的手掌,從她修長的指尖到勻滑的手肘,試圖藉由她的疼痛反應測出那根刺的位置,然而,儘管他在每個部位摸捏了很多次,她卻完全沒有再度刺痛的反射動作出現,只是眐眐的看著他,皺著眉頭,並且很不滿意的嘟起了小嘴。
 「還疼不疼呢?」男的問。
 「疼!」女的說。
 「可是怎麼找不到刺呢?」
 男的只好讓自己的手指從她的手肘部位慢慢的往上移動,一寸一寸的越過了她的小手臂和臂膀……。
 「還是找不到呀」男人再問。
 「再試試看呀!」女人回答。
 如此,男的用手指幾乎找遍了她的上半身,才在女人張口說話的時候,偶然的在她性感嘴裡的舌尖上意外的發現了一根又長又尖的刺。就在他還來不及反應過來的剎那,那女人的唇已經像玫瑰花瓣那樣的綻開,並且,立刻主動而熾烈的吻住了他。

2008/12/19

eye 來了!全球第一本眼鏡風尚雜誌,明天上市!



勾勒出時尚的藝術靈魂 KENJI TOMA 的藝視界
看見真正的創意柏林 IC! BERLIN

KARL LAGERFELD
時尚大帝隱匿黑鏡片下的真實與虛華

獨家:鄭健國大師觀點專欄
日本第一眼鏡達人教你挑選最MATCH的造型
黃子佼瘋收藏
2008 年最後的時尚聚焦

全台 7-11 及誠品
open you EYE, open your mind.

2008/12/18

【must-read】2008 十大:瓦力如何?

原始網址:藍藍的 movie blog

票選十大名片,你會選《瓦力》嗎?

動畫片是電影的一種類型,紀錄片和劇情片亦各有一片天,可是每回在票選年度十大電影時,你最先想起的電影屬於那一種類型呢?

多數人會選劇情片,因為劇情片的場面、表演和劇情在在投射著我們的夢想與期待,但是動畫片裡難道沒有劇情?沒有表演嗎?紀錄片裡不也同樣有著濃烈的故事嗎?被電影類型的框架給限制住了選擇的空間,其實相當可惜,心靈越是開放,所能接納的類型就多,世界或許就更多彩了。

基於這樣的心情,當我看到「時代周刊」選出了年度十大好片的片單時,竟然是由《瓦力(Wall-E)》,心中自然就起了驚歎;既而又看到十大之中,還有兩部紀錄片《夢遊冰雪地 (My Winnipeg)》和《冰旅紀事(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時,心中更不哇地喊了一聲,至於台灣人早在2007年就看過的坎城影展得獎作品《四月三週又兩天》也入榜之時,我不禁又慶幸自己真有眼福,比老美影迷早一年就見識到了新秀導演的力作。

每年年底的十大片單,未必真的就能確立電影作品的歷史定位,卻提供了影迷參考佐証的品味推荐,看看別人所愛的作品,對照自己的所思所想,這種交流,其實珍貴,尤其是一些來不及在戲院觀賞的作品,或許能讓我們在年節休假時,列入選片參考;還沒有上映的作品,則列做未來必看的作品,省了不少揀片的心思。

「時代周刊」會把《瓦力》選作年度十大之最,勇氣、膽識與眼光都有一定影響,瓦力與伊娃的機器人戀情固然是擬人化的經典重現,它們的愛情同樣依循著「我的野蠻女友」的公式,環境保護的主題也在刻意包裝下,既鮮明又不突兀,創造了慢慢浸潤人心的力量,雖然誤觸了胖子禁忌的小地雷,卻無損其幽默趣味。能夠毅然把《瓦力》置於十大榜首,更能引發大家的討論,其實是機巧又慧心的選擇,至少不會因為太冷門清高,而引發太多反彈,反而更讓人深思動畫片可以鑽探的空間有多遼闊?

以下就是今年時代周刊的十大電影排行榜,十部我只看過三部,又有太多等待填充圓夢的空間了:

01.《瓦力(Wall-E)》

02.《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

03.《夢遊冰雪地 (My Winnipeg)》加拿大導演蓋.馬汀(Guy Maddin)自傳性十足的紀錄片,記述了他的家鄉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溫尼伯充滿回憶的景緻。

4.《四月三週又兩天(4 Months, 3 Weeks & 2 Days)》

5.《自由大道(Milk)》

6.《班傑明的奇幻旅程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7.《貧民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8.《鋼鐵人(Iron Man)》

9.《駭速快手(Speed Racer)》

10.《冰旅紀事(Encounters at the End of theWorld)》 在遙遠的南極洲,上千名的男女在科學研究中心正在從事研究與探索。名導演荷索獨自一人帶著攝影機前往紀錄他們的生活與南極洲景致。看到這樣的故事簡介時,我眼中浮現起的就是荷索孤單但堅強的身影。

2008/12/17

【must read】彈唱都會民謠 ── 為簡單生活節而寫

原始網址:橫陳



(原載於中時人間副刊 ,2008 十二月七號)

走在日本街頭,時常遇見街頭藝人,抱著一把吉他自彈自唱,一旁的箱子擺著自己錄製的 CD,每每預見此景,我都會停下來,聽上至少一首;他們接受點歌,但也很快樂的哼唱自己的曲調。那個當下總讓人覺得旅程中的節奏輕盈了起來,走著走著聽見聲音漸漸的遠了,便告訴自己,如果等一下經過他還在唱,回程便買下他們的唱片吧,在幾個都會民謠勝地,如下北澤,這樣的機會比比皆是。也遇過更悠哉的,完全不靠這個吃飯,也不賣唱片,只是不斷的彈奏著爽朗的清新民謠,有沒有人聽根本無所謂。我曾佇立在這樣的歌手前好一陣子,給給掌聲,週遭的空氣也都凝結成美好而簡單的氣氛。這樣的錢當然不好賺,但我深刻感受他們身上散發出一種令人羨驗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之感。簡單快樂,唱著自己的歌。

兩年前,當陳綺貞在第一屆「簡單生活節」首唱「失敗者的飛翔」前,說了這麼一段話:「有很多朋友在生活裡做著不快樂的事情,或許也辦法參加這兩天如此的一種美好生活方式,這些人會跟我我反應,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失敗者,我自己想了這個問題許久,到底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如果在大家的定義裡成功是高高在上的,那我認為在成功的上面,都是失敗者的飛翔。於是我寫了這首歌,送給我的朋友們。」

你承認吧

你也想要體驗英雄搬的誇張悲壯。

來不及為你歌唱

你瀟灑而昂揚

在一片荒涼的景象之中 我卻覺得晴朗

讓我為你飛翔 在你殘破的天空之上

讓我聽你說話 給我肩並肩的擁抱

陳綺貞,「失敗者的飛翔」


來到第三年的「簡單生活節」,這段話讓我也想了許多。「作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這樣的宗旨,或許給了住在城市中,為「成功」而不得不努力的「失敗者」們,去歌唱生活,飛翔在殘破的天空之上的理由與藉口。我們的日子並不完美,多數時候,確實我們都是失敗者。但或許,還有那麼一點東西,是可以回到自己本身的。儘管,那也許只是百分之八十的完美日子……

我捕捉 精彩的畫面

可是一閉上眼顏色就褪掉了

我穿上 最舒適的 T-shirt

可是一脫下來身體都僵硬了

我選擇 我最想要的

可是一個人呢 反而笑開了

陳綺貞,「80% 完美的日子」

如果說簡單生活節「作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可以延伸到「作簡單的事,喜歡簡單的價值」以致於「喜歡簡單的事,讓喜歡的簡單有價值」,等等,那麼它確實給了我們一個對於從都會民謠出發,去思考生活的發想端點。在音樂上也是這樣著力著。我們有海洋音樂祭的嘉年華,有野台開唱的搖滾傳統,有草地音樂節的親民自在,對簡單生活節而言,講求都會民謠的出發,究竟是什麼樣的音樂語感,能夠帶出簡單美好?

我們不僅僅是參與一個音樂節的開始與結束,或許這個當下,簡單已經在發生。都會民謠(Urban Folk)像是一種光,它不干擾我們,但當我們需要它時,它撫慰著失敗者的羽翼。用這個故事來說明或許老套,但卻貼切:女孩買了一個漂亮的花瓶,而後發現這花瓶需要鮮花,買了鮮花擺上後,她檢視自己的桌面,發現與花瓶一點也不搭,於是把桌面好好整理了一下,買了新的桌布。這時房間裡已經有了令人賞心悅目的一角,但那一角的美麗對應於整個房間的調性,反而顯得格格不入。女孩於是重新配置的了房間的色調和格局,終於,女孩的生活環境從一個花瓶開始,有了更為舒適而美好的空間感。

一首簡單的歌曲,或說擁有著簡單魅力的都會民謠,也是一樣的吧。或許在電台,或許在唱片行店頭,或許在朋友車上,在電影結束的時候,偶然聽見一首歌,那歌像一個核心,幅射出使週遭都為之柔焦的光,也許我們只聽見那麼一點點,甚至也不曉得還能否有機會聽見,那個當下會希望能夠再一次聽見。慶幸的,我們能夠有機緣買了這張唱片,帶回了這歌曲,一種簡單。我們把它放在床頭,灌進 MP3 隨身聽,放進 CD Player,我們就像買回了花瓶的女孩,感覺到生活的不一樣。點滴吉他是紛擾生活之中的清麗,簡單吟唱與歌詞給了我們勇氣去堅持自己。我們開始體會到,自己之所以對這樣聲音有如此愛好,是因為發現了「自己的」生活態度,而當我們用自己態度去生活時,不管在生活中我們感到外頭的世界多麼粗魯的面對自己,我們擁有的曲調、我們的生活本身已經將生活的意義反饋給自己,那意義不需要為了誰去證明什麼,不需要成就什麼才能喜歡自己,那只是生活的意義,卻屬於自己。在都會生活裡,這樣的歌謠讓我們擁有了發光的姿態,信任的樣子。

那天我開始去想信任的樣子
信任臉上畫了艷麗的妝 而眼神天真
信任其實是多抽絲剝繭的詮釋
你如果還有深入淺出的表達 別怕

手裡有打開門的鑰匙
但我得承認我只喜歡 在生命的房間開一扇窗
畢竟日子有來有往

張懸,「信任的樣子」


當然,我們所愛的一切,正在發生。就像我們所無法控制的一切。但我們已經知道自己在哪裡,當那些都會民謠已經變成了我們生活的原聲帶,那並不是添加的過程,而是當我們走著、看著、繁忙於這世俗時,耳機裡的韻律已讓我們的心為之擺動,我們安靜,或者興奮,於這樣美麗的簡單,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也許生活並不真的這樣就足夠,但在歌曲播放的每分每秒裡,有些事情是很足夠的,每一個步伐,我們為著自己而走,那些歌,替自己唱著。

忙碌人們 穿梭身邊 像是盛裝的一場宴會
放肆大笑 輕聲細語 此刻的背景音樂

當街燈亮了起來 我們就飛舞奔跑
像慶祝節日的戀人 只有歡笑沒有傷感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揮霍著燦爛的愛和美 說著浪漫的語言

別管終於要別離的某天

1976,「慶祝節日的戀人」


於是我們可以不用管那麼多,穿上 T-Shirt,帶著自己的生活態度,走進簡單生活節,揮霍著燦爛的愛與美,別人的紛擾別人管,自己的歌正唱著呢。不管有沒有「一百種生活」,生活中能夠擁有不管百分之幾十完美的日子也好,就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詮釋生活的意義吧。就算天空殘破,而成功給不了答案,讓我們替自己飛翔,用自己的姿態。簡單的姿態。

我的花讓我開 我的花讓我自己開

你適合你的 我適合我的 垂敗

我的花你別戴 我的花讓我自己戴

你擁有你的 我擁有我的 姿態

陳綺貞,「花的姿態」

你一定也聽見了吧?那空心吉他再次撥下的聲音。

2008/12/16

【must read】每個快樂朋友可帶來9%的快樂,談「快樂吸取大法」

原始網址:mr. 6



周末,Popular Science 引用一篇《British Medical Journal》學術期刊的科學研究很有意思,科學家證明,你每多交一個快樂的朋友,你的「快樂度」會增加 9 %!

意思是說,想要讓現在的快樂度加倍?如果快樂是可以相加、不重覆的,那麼,只要多交往 11 個快樂的朋友,你就可以將快樂加一倍

你說科學家未免也太猛了,他們是怎麼計算出「數字」來的?原來,科學家來到麻省的一個 Framingham 小鎮,找到這個鎮剛好一直都會對鎮民做一 份「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年度問卷資料,這問卷已經以同樣的題目這樣進行了六十幾年,而這份問卷中剛好有幾題是和「快樂」有關的,譬如:「你現在很享受生活嗎?」「你現在很快樂嗎?」「你現在覺得和其他人一樣好嗎?」

科學家抓緊這份難得的歷史資料,然後,來到這個鎮上,找來 5000 個鎮民,然後將這個鎮上 5000 人之間的「關係」畫出來,誰認識誰,和誰是家人、是鄰居、是同事、是同學……用社群圖表整個畫了出來(如上圖),然後,把那些「快樂」的程度,一一在圖上的每個人頭上標示出來,出現了驚人的結果──



上圖是這樣看的,黃色的點就是快樂的人,藍色的是不快樂的人,綠色則是介於中間,你會發現,黃色的許多都黏在一起,藍色的比較不會,而黃色的很少和藍色的直接連在一起!

上圖只是幾百個人而已,科學家統合 5000 人資料發現,快樂的人,周邊的人竟然都很快樂,而且周邊的人還會繼續「感染」到他們周邊的人,慢慢的向外遞減。他們計算下來,平均來看,每一個快樂的朋友,可以為自己的快樂度增加 9 %。兩個快樂朋友,今天就增加 18 %,3 個快樂朋友,就是 27 %……以此類推。

還包括好多其他的數字,譬如,A 和 B 可能同時都和一個快樂的傢伙作朋友,但 A 住得離那傢伙較遠,B 住得較近,那 A 竟然比 B 少掉了 20 %的快樂。但科學家也說,快樂的程度,好像又不完全是和住的距離有這麼絕對的關係!

有趣的是,科學家同時也做了「憂傷」的部份,而憂傷,似乎不像快樂會傳播出去。這點有點詭異,所以,報導也提岀 質疑,是否有可能是因為,快樂的人本來就比較容易去和快樂的人做朋友,而憂傷的不會,所以有這樣的「因」「果」倒置,產生這樣神奇的結果?科學家說對這點 的解釋有點牽強,他們說,一個快樂大笑的人不見得要站到房間正中央去大笑,他可以在角落對幾個人大笑,那幾個人可能就傳給他們身邊的人,他們身邊的人也開 始大笑,一個傳一個直到整個房間都在笑,所以如果說「快樂」會傳染是有道理的,而「憂傷」的人傾向比較安靜、獨自憂傷,所以不會傳染也是應該的。這部份有 點將快樂與憂傷到底是人格特質還是一時性的情緒搞混在一起,還待商榷。

不過,現在我們至少知道,快樂的人至少是作伙一起的,每多一個快樂的朋友,你有可能就會多了 9 %的快樂。

只要交往 11 個快樂的朋友,就可以得到雙倍的快樂!

問題是,我的朋友們,誰快樂,誰不快樂?

如果現代的網路,讓原本不應該認識的我們,也因此認識了,彼此加入了 MSN 名單了,但我們這麼少見面,偶爾聊天都是打字敲敲幾句,也感覺不出對方的快樂?

因此,如果這篇文章屬實,那,城市人的快樂法則,已經呼之欲出!

一、自己不快樂的時候,找一個方法,知道你 MSN 名單上誰很快樂?譬如,如果今天陰鬱,就馬上把暱稱改為:「誰現在很快樂?叫我一聲吧!」只要有 11 個朋友和你交談,談了一下你可能就會回到快樂。

二、自己快樂的時候,也記得盡一份力量,盡量讓所有的朋友知道我現在很快樂。這樣我可以把快樂複製出去,周邊朋友得到快樂後,再傳給他們身邊的人。說不定明天我不快樂了,我身邊的朋友依然快樂,他們可以回來「回贈」我更多的快樂!

三、無論快樂或不快樂的時候,朋友多總比朋友少還好。因為,既然快樂會傳染,而憂傷不會,那,我們不應該害怕結交更多的朋友。一個擁有 1000 個朋 友的人,一定比只有 100 個朋友還快樂,前者身邊的朋友處於「快樂」狀態的數量比後者還要大 10 倍,於是,我們就把自己放在一個貨真價實的「快樂網路」之中了。


2008/12/15

【must read】原始、敏銳與容易被騙:觸覺

原始網址:wallace 愛作夢

前言:擁抱的觸覺可以讓人暫時跳脫失落感,今天,妳擁抱了沒?

人眼無法辨識一百微米以下的細微物,但是,人類的手指頭卻可以偵測到一微米大小的表面突起,觸覺是感覺系統之母,是演化而來的古老官能,即使是構造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也可以感覺到輕觸之物,並作出推進或者逃離的動作,觸覺是懷孕期胎兒最先發展的官能,也是人生巔峰期之後最後凋謝的感覺,看過潛水鐘與蝴蝶的觀眾應該知道,植物人對家人或護士的身體碰觸也會有反應,就像母親一樣,觸覺總是徘徊於感知背景的某一處,雖然常常不被理會,卻是保持安全感與心智清醒所不可或缺的情感支撐。

以為閉上眼睛就啥都看不到嗎?但是,觸覺永遠存在,即使陷入植物人般的長期昏迷狀態,科學家不僅正抱持理解大腦如何運作的希望探索觸覺假象—以為自己有三隻手或者魂魄出竅上九霄等等—為了更務實的使命,也轉往開發碰觸螢幕設備與機器人手臂—更有科學家正想法子將資訊上載至觸覺—等先進科技,觸覺主動且原始,是最積極的感覺,也是直接體驗世界的實體作為,我們無須移動即可看見或聽聞身邊的動靜,但是,假若要藉由觸覺感知人、事、物,我們必須挪動身子,祇不過,有些人、事、物,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觸覺的另一個特徵是廣佈於皮膚與肌肉組織並靠脊椎神經傳遞訊息至大腦的的感覺接受器,不過,視覺、嗅覺與味覺的接受器則都集中於頭部,以利大腦進行解析,手與手指就等同於視覺敏銳度最高的視網膜中央窩,矇住眼睛還是可以用手觸摸以分辨物件—恐怖箱的體驗恐怕不是如此—但是,以碰觸來執行某些任務時卻常常讓人笨手笨腳,觸覺對無重量、無質地、無熱量的物件往往沒折,除此以外,也很容易被愚弄,其中最有意思的大概是振動肌腱讓人以為手臂變長的小木偶幻覺,當實驗者被要求以振動手臂的食指碰觸鼻尖的話,他們也會覺得鼻子正在變長,就像說謊的小木偶一樣。

source: nytimes.com

Primal, Acute and Easily Duped: Our Sense of Touch

Imagine you’re in a dark room, running your fingers over a smooth surface in search of a single dot the size of this period. How high do you think the dot must be for your finger pads to feel it? A hundredth of an inch above background? A thousandth?

Well, take a tip from the economy and keep downsizing. Scientists have determined that the human finger is so sensitive it can detect a surface bump just one micron high. All our punctuation point need do, then, is poke above its glassy backdrop by 1/25,000th of an inch — the diameter of a bacterial cell — and our fastidious fingers can find it. The human eye, by contrast, can’t resolve anything much smaller than 100 microns. No wonder we rely on touch rather than vision when confronted by a new roll of toilet paper and its Abominable Invisible Seam.

Biologically, chronologically, allegorically and delusionally, touch is the mother of all sensory systems. It is an ancient sense in evolution: even the simplest single-celled organisms can feel when something brushes up against them and will respond by nudging closer or pulling away. It is the first sense aroused during a baby’s gestation and the last sense to fade at life’s culmination. Patients in a deep vegetative coma who seem otherwise lost to the world will show skin responsiveness when touched by a nurse.

Like a mother, touch is always hovering somewhere in the perceptual background, often ignored, but indispensable to our sense of safety and sanity. “Touch is so central to what we are, to the feeling of being ourselves, that we almost cannot imagine ourselves without it,” said Chris Dijkerman, a neuropsychologist at the Helmholtz Institute of Utrecht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It’s not like vision, where you close your eyes and you don’t see anything. You can’t do that with touch. It’s always there.”

Long neglected in favor of the sensory heavyweights of vision and hearing, the study of touch lately has been gaining new cachet among neuroscientists, who sometimes refer to it by the amiably jargony term of haptics, Greek for touch. They’re explo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recently reported tactile illusions, of people being made to feel as though they had three arms, for example, or were levitating out of their bodies, with the hope of gaining insight into how the mind works.

Others are turning to haptics for more practical purposes, to build better touch screen devices and robot hands, a more well-rounded virtual life. “There’s a fair amount of research into new ways of offloading information onto our tactile sense,” said Lynette Jones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have your cellphone buzzing as opposed to ringing turned out to have a lot of advantages in some situations, and the question is, where else can vibrotactile cues be applied?”

For all its antiquity and constancy, touch is not passive or primitive or stuck in its ways. It is our most active sense, our means of seizing the world and experiencing it, quite literally, first hand. Susan J. Lederman,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Queen’s University in Canada, pointed out that while we can perceive something visually or acoustically from a distance and without really trying, if we want to learn about something tactilely, we must make a move. We must rub the fabric, pet the cat, squeeze the Charmin. And with every touchy foray,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looms large. “Contact is a two-way street, and that’s not true for vision or audition,” Dr. Lederman said. “If you have a soft object and you squeeze it, you change its shape. The physical world reacts back.”

Another trait that distinguishes touch is its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Whereas the sensory receptors for sight, vision, smell and taste are clustered together in the head, conveniently close to the brain that interprets the fruits of their vigils, touch receptors are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skin and muscle tissue and must convey their signals by way of the spinal cord. There are also many distinct classes of touch-related receptors: mechanoreceptors that respond to pressure and vibrations, thermal receptors primed to sense warmth or cold, kinesthetic receptors that keep track of where our limbs are, and the dread nociceptors, or pain receptors — nerve bundles with bare endings that fire when surrounding tissue is damaged.

The signals from the various touch receptors converge on the brain and sketch out a so-called somatosensory homunculus, a highly plastic 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body. Like any map, the homunculus exaggerates some features and downplays others. Looming largest are cortical sketches of those body parts that are especially blessed with touch receptors, which means our hidden homunculus has a clownishly large face and mouth and a pair of Paul Bunyan hands. “Our hands and fingers are the tactile equivalent of the fovea in vision,” said Dr. Dijkerman, referring to the part of the retina where cone cell density is greatest and visual acuity highest. “If you want to explore the tactile world, your hands are the tool to use.”

Our hands are brilliant and can do many tasks automatically — button a shirt, fit a key in a lock, touch type for some of us, play piano for others. Dr. Lederman and her colleagues have shown that blindfolded subjects can easily recognize a wide range of common objects placed in their hands. But on some tactile tasks, touch is all thumbs. When people are given a raised line drawing of a common object, a bas-relief outline of, say, a screwdriver, they’re stumped. “If all we’ve got is contour information,” Dr. Lederman said, “no weight, no texture, no thermal information, well, we’re very, very bad with that.”

Touch also turns out to be easy to fool. Among the sensory tricks now being investigated is something called the Pinocchio illusion.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if they vibrate the tendon of the biceps, many people report feeling that their forearm is getting longer, their hand drifting ever further from their elbow. And if they are told to touch the forefinger of the vibrated arm to the tip of their nose, they feel as though their nose was lengthening, too.

Some tactile illusions require the collusion of other senses. People who watch a rubber hand being stroked while the same treatment is applied to one of their own hands kept out of view quickly come to believe that the rubber prosthesis is the real thing, and will wince with pain at the sight of a hammer slamming into it. Other researchers have reported what they call the parchment-skin illusion. Subjects who rubbed their hands together while listening to high-frequency sounds described their palms as feeling exceptionally dry and papery, as though their hands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asping noise they heard. Look up, little Pinocchio! Somebody’s pulling your strings.

2008/12/13

莎岡的憂愁世界:莎岡訪談錄(二)

原始網址:扎誌



1996 年,莎岡出版了《迷鏡》(Le Miroir égaré)後,在自己的公寓裡接受了法國《費加洛婦女雜誌》的採訪。(2005.8.16/袁拔一 譯)

記者:談起您時,法蘭西學院院士米歇爾‧德翁總是說:「我從來沒有從這個人的嘴裡聽到過蠢話……」
莎岡:他真好。不過他大概是站在好朋友的立場才這麼說的。我應該說過不少蠢話,只不過他忘了。

記者:名聲在外,大家都說您不講蠢話,但也許您……
莎岡:做蠢事!這對我來說都是一樣的。蠢事分兩種,一種是愚蠢的蠢事,一種是有趣的傻事。我希望我做的有趣的傻事比愚蠢的蠢事要多。

記者:您是蓬皮杜的朋友,也是密特朗的朋友,我很想知道您是怎麼應付他們,進而成為他們的朋友的?
莎岡:蓬皮杜,我早在他投身政界之前就認識他了,透過我第一個丈夫。他在位期間,我曾兩次被邀至愛麗舍宮。至於密特朗,我很晚才認識他,他當選總統的前一年。那個時候所有人都反對他,左派,右派。飛機上我們挨著坐。我覺得他很智慧,脾氣也好。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竟然當選了。不過他一點兒沒變,一絲一毫沒變。

記者:您好像總是在不停地搬家?
莎岡:我大概搬過 4 次。有時我想換個區生活。或者是個人的原因。我愛的某個人消失了,或和樓上樓下的人處不來,我也不知道,甚或看中了別的房子。總之都是極其偶然的。

記者:與您的書沒有關係嗎?
莎岡:沒有。但實際上,我確實可以跟自己說,如果說某一部作品寫糟了的話,那是因為環境的問題,或許換了環境就好了。可這個理由對我不起作用。在巴黎,我通常是夜裡寫作,只有在夜裡才能做事。而一旦到了夜晚,房子裡都是灰色的。否則,在白天,人來人往,還有電話,約會,大家都有別的事要忙。

記者:您寫作時有沒有一些小小的癖好呢?
莎岡:沒有。我喜歡在床上寫。寫在那種螺旋的本子上,本子的封面要硬些的,這樣可以放在膝蓋上。

記者:您開始一本書時需要什麼?
莎岡:一個故事。一個主題。或一個場面。開頭的句子想好是沒用的。我們經常說,嗯,這個頭開得不錯,其實寫到後來什麼也沒有。的確,場面更重要。

記者:那麼《迷鏡》呢,是什麼樣的場景?
莎岡:是一個人在劇院門前等出租車,華燈映照。這就是開始的場景,而其他畫面便隨之而來了。

記者:您開始一本小說,預先知道怎樣結尾嗎?
莎岡:我以為我知道,可到後來大家都會大吃一驚。我對結尾從來是沒有把握的。

記者: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作家自己說:「我的人物震驚了我,我不知道他們發展成什麼樣了?」
莎岡:是的。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也挺有意思的,有一定的自謙成分在裡面。我們和書裡的人物一道出發,看著他們,想要解釋,或者至少試著發現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相愛是那麼難。我們想著他們最終是要分手的,卻又不知以什麼樣的方式分手。是的,在寫作過程中,會發生一些非常艱難的事情,意料不到。有時我只能讓我的主人公以死亡的方式相離別,我殺死了我的人物。也許是人物的問題,或者是情節的發展。

記者:您會寫不下去嗎?
莎岡:當然。這種情況很少,但有過。有些小說我寫到一半就放棄了。

記者:那麼,您的抽屜裡想必有不少小說的開頭。
莎岡:不,我全丟了。還有一本書,我來來去去寫了 12 遍,每一次都寫了 100 多頁,就是那本《塗脂抹粉的女人》。

記者:您書中常常充滿了幽默。
莎岡:我希望有些情節有趣些。我不是要寫一本滑稽的書,可是書裡可以有些滑稽的事,在生活中也是一樣。

記者:對您來說,寫作是一種痛苦還是一種歡樂呢?
莎岡:開始的時候是痛苦。真是難以忍受,我彷彿寫不出 3 句像樣的話來,之後就要好得多了。

記者:您還記得《日安.憂鬱》出版那一天的情景嗎?
莎岡:大致上還記得,也許不完全是那一天了。第一批樣書到的時候,我是在我的朋友那裡看到的。我把書都藏起來了,我覺得好像所有人都會來問我:「這書是您寫的嗎?」一個月後,我在公共汽車上看到一個女人在看讀這本書,她就在我對面。然後她把書折好,放進包裡。我下車了。這是唯一一次,我看到有人在讀我的書。

記者:您預感到自己會成功嗎?
莎岡:完全沒有。能夠出版我已經很驚訝了。成功突如其來。是批評獎造就的。而在《費加洛雜誌》的第 1 頁上,又出現了莫里亞克的主題評論。

記者:批評獎卻差不多是您得的唯一獎項了,除了摩納哥文學獎之外。
莎岡:人們說,她的書賣的很好,不愁吃穿,所以用不著給她獎了。

記者:您從來沒有想到過要進法蘭西學院嗎?
莎岡:正巧。我得摩納哥文學獎時,有人談起過這件事。我睜大了眼睛。我說我很抱歉,我想這是男人的事情。

記者:閱讀與寫作,您更喜歡什麼?
莎岡:如果一切非常、非常順利的話,我更喜歡寫作。再說,我寫作的時候,通常沒有興趣談太多的名作。

記者:如果像《過客的悲哀》裡的主人公,您得知自己只有 6 個月的生命了,您會寫些什麼呢?
莎岡:首先,我覺得告訴我這個消息太殘酷了。我寧願不知道。也許我會搶先一步結束生命,如果我有勇氣的話。如果要寫些什麼,應該是詩。
記者:大家最常問您的問題是什麼?
莎岡:「如果您不寫作,您會做什麼?」──這個問題提得不壞。

2008/12/12

【must read】一個時代的青春代言人:莎岡訪談錄(上)

原始網址:扎誌



彭偉川 譯

我的大部分快樂都歸功於金錢,坐車飛速兜風的快樂,新裙子的快樂,買唱片,書籍和鮮花的快樂。──莎岡

年輕的她,清秀中有幾分男孩子氣。

她的生活簡單得幾乎隨心所欲,生命彷彿肆意迅疾燃燒。

她叛逆,蔑視陳規,但不激進革命。

她愛豪賭。一夜之間,她可以贏來一座小城堡。

也愛赤足飆車。愛車是 Aston Martin。

有次飆車撞傷顱骨。她對警察說:我相信自己有權自毀。只要不傷及他人。

她只寫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產階級看過去平淡富足的生活。

她的文字流露熏香,光影,一點點放任,夜色,奢侈的偶爾火山熔岩般洶湧的戀情火花, 之後的淡淡餘韻,和憂傷。

她本人的感情經歷一樣傳奇。

第一任丈夫,是大她 20 歲的出版商。僅僅持續兩年。

之後是美國的一個陶藝師。

她與兩任法國總統蓬皮杜和密特朗撲朔迷離的關係。

43 歲的她,在報刊上對 73 歲的沙特大膽表白,公開發表情書。還把這情書反覆錄音,給當時已經雙目失明的沙特。

熱戀中的她說,我不願在這個沒有沙特的地球上再活 50 年。

雖然,這段戀情還是煙花般墜落塵埃。

暮年的她,臉上有菸酒的殘跡,頹敗中難掩倔強清秀。

她陷入破產。也因為逃稅和毒品被訴諸法庭。

但她說,我有權以我願意的方式去死。

她始終是她自己。完整的,無可改變的。

1978 年,莎岡(Françoise Sagan, 1935-2004)被診斷為胰腺癌,後雖被否定,但死亡的陰影從此籠罩著她。1994 年,她以此為題材,寫了一本小說《過客的悲哀》(Chagrin de passage)。法國《讀書》雜誌記者就此採訪了她。

記者:你好像身體不好的時候寫不出好書。

莎岡:沒錯。如果七歪八倒的怎能達到寫作有時能產生的那種幸福感呢?我的書有些略嫌草率……

記者:你寫這本書(指《過客的悲哀》)的時候似乎健康狀況特別好……
莎岡:這本書是在愉快中寫的。我當時的身體並不特別好,但寫作狀態很好,兩者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很快就感到了某種充實。

記者:這本書寫作得很快。
莎岡:事實上,這個計畫在我腦海中已縈繞了一段時間,我想是從 1988 年開始吧!對癌症這個並不那麼有趣的題材,我不想碰到什麼就寫什麼。我開了個頭,然後扔下不管,當我最後撿起它時,我寫得極快。我找到了第一個句子:「你抽菸抽了很久了嗎?」這第一個句子使我得以寫下去。

記者:最難的總是尋找第一個句子嗎?
莎岡:不是第一個句子,而是第一個場景。可以這樣說。在這本書中,我不知道如何開始這場景,我知道它發生在何處,也知道與什麼人發生關係,但我不知道如何開頭才能不浪費時間,才能馬上……

記者:書中的主要內容:癌症,被宣告死亡。這是你牢記在心的一個主題嗎?
莎岡:不。但這幾乎是每個人都常常想起而又很少談及的主題。

記者:那為什麼現在才寫?這與你個人經歷有關嗎?你多次差點死掉,尤其是 1978 年醫生們發現了這個胰腺癌。
莎岡:他們認為我得了胰腺癌,但最後並不是那樣。是的,我有這種感覺,宣告時的震驚,我在這本書中所揭示的著名的「尥蹶子」。我曾看到許多馬在我身邊衝撞,但我從來沒挨過蹭。不過,我在想像這樣一種宣判,其影響與人們徒勞地試圖迸開的馬蹄極為相像。在我身邊,許多朋友都沒能避開……

記者:你選擇了一個漂亮的題目,《過客的悲哀》。對一個這麼嚴肅的主題來說,這題目也許太輕鬆了點。
莎岡:我一直想減低我所放置的炸彈的殺傷力。也就是說,這本書一讀完,這個題目就形成了。

記者:同樣,你喜歡幽默地淡化嚴肅的東西。所以,從第一句話開始:「你抽菸抽了很久了嗎?」「我一直抽菸,」馬蒂厄糾正道……
莎岡:是的,這是自我保護。然後,我的主人馬蒂厄說,他不願意在一個消極的時候否認一種這麼常見的快樂。這一切是想說悲劇並非一直是悲劇。這是眾所周知的。在最糟的時刻,也有某些可資吹牛的東西,如果不是滑稽可笑,至少無禮失當。同樣,感情完美的時刻也是不存在的,總有些小小的不如意。什麼東西都不可能是大喜大悲的。可有些人也許總不想注意這一點,拒不肯見這些殘缺的時光,因為他們十分喜愛完美的東西。不該破壞他們的感情。

記者:你呢,在最糟糕的時候,你總能有這種嘲笑的態度嗎?
莎岡:在最糟糕的時候,是的。總之,要看情況,如果事關自己總比事關他人要容易得多。

記者:你為什麼選擇一個男人做主人公?
莎岡:我們處於一個相對自由的時代,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大男子主義傾向,如果得病的是個女人,她很快就會成為受害者。你看,可在這本書中,開頭沒有這種同情。人們不會一開始就為我們這位 40 多歲的英俊的建築師悲哀,而且,在我的頭腦中,這是一個男人。我希望,也許這是不知不覺的,我希望他能夠鬥爭,希望他不要一開始就成為犧牲品。

記者:醫生直截了當地向馬蒂厄宣佈他得了癌症。
莎岡:這個醫生很粗魯。有些人屬於什麼都說派,有些人屬於什麼都不說派。前者不太好。但我有意讓醫生變得令人厭惡。我想,當你面對著一個將要死去的人,一個因病而幾乎變得像孩子一樣的人,你不能像大人一樣對他說話。我跟醫生討論過,他們對我解釋說他們總是弄錯。有的人他們以為可以對其說實話,有些人則不能說。事實上,前者垮了,而後者呢,一臉無所謂的樣子,很無謂的樣子。所以,拿不準,少開口……

記者:你呢,你屬於那些必須隱瞞真相的人嗎?
莎岡:我?我不知道。不過,我今天比20年前更覺得必須對人隱瞞真相,老的時候,對這種變化看得更清了。人並沒有我所以為的那麼堅強。我曾見到他們十分堅強、果斷。事實上,他們比外表看起來要脆弱得多,沒那麼強大。當然,他們有時也不那麼軟弱。人總是費勁地掩飾自己所沒有的東西。他們以外表來作補償。

記者:你這樣寫道:「人們模仿什麼,最後會變成什麼。」這不是很危險嗎?

莎岡:使自己堅強點這並不危險。因為這也是最普通的心理反射。人們模仿軟弱並不會變得更軟弱,恰恰相反。但想做出什麼樣子,就會變成什麼樣子。上電視的人都裝出好丈夫、好父親的樣子。他們最終會這樣寫出點東西。

記者:最使你難受的是死亡這個念頭,而不是死亡。
莎岡:是的。尼采說:「使人發瘋的不是懷疑,而是確信。」相信在某個準確的限期內死亡……如果有人向你宣佈你將在6個月後的一場交通事故中死亡,你會小心,或不相信,有危險,有懷疑。但當你被一種疾病慢慢地消耗生命,肯定要死,這就難以忍受了……

記者:在這個有些陰暗的宇宙裡,你提到了詩,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詩也許是一個救星?
莎岡:沒有多少人讀詩了。所以,我讓自己享受這奢侈。我對詩有一種熱情。詩也跳到我的腦海中來。我會背十來首詩,但有些已索然無味,如我在小學裡讀的勒貢特‧德‧列爾(Charles Marie René Leconte de Lisle,勒孔特‧德‧利爾)的詩,很枯燥。我愛寫點詩,但我的詩不怎麼好。我突然覺得詩很好,第二天……

記者:你覺得男女之間對於死亡態度有區別。
莎岡:我現在意識到了這一點。人們所寫的東西,人們在筆端下發現。我什麼都不想,然後我開始想像,我創造了我知道的東西,因為我把它們寫了出來。這是無意識的。女人們知道生與死組成了人生。男人卻不。他們拒絕。對他們來說這是抽象的,然後當它突然變得具體……

只要看看面對新生兒的男人就行了。他是那麼笨拙,那麼驚訝。

記者:讓我們回到馬蒂厄身上來吧。對他來說,這種「孤獨的痛苦」最終不完全消極的。
莎岡:是的,他站著停住了,望望四周,這很不錯。這些事人們沒有時間、勇氣、力量或主張來做。

記者:你不看看自己周圍嗎?
莎岡:我不是觀察家,這甚至帶有戲劇性。但當我寫作時,有些十分模糊的觀念不時地跳。到我的腦海,使我形成了一種理論。總的來說,數年來,我展示所有人都厭煩的東西,接著,我改變了這種主張。謝天謝地。

記者:今天評論家更理解你了嗎?
莎岡:不管發生什麼,總有些東西不對勁,使他們驚奇,不過現在是驚奇我寫的東西,而不像從前那樣驚奇我所做的事情。這持續了 20 年。瘋狂,女明星的故事,小小的音樂,法拉利,等等。我已經不感到震驚了。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曾經是真的。但我覺得背後有些名堂,他們也並不能講出來。

記者:若干年以前,你們驚訝俄國學生從你的作品中學習法語,而在法國……
莎岡:當有人想拖我進監獄時,我提起了這件事,類似的話,毫無疑問,人們永遠不能在自己國家裡成為先知。但我總想讓人注意,在那兒,我被當作一個作家,而在這裡,卻被當作一個犯人。正如人們所說,人們早就把我當作是出版界的一顆明星。現在,長期以來,情況變得更好了。而痛苦,不,我從來不曾有過。

記者:你一下子讚揚起酒精之樂來,是出於挑戰的樂趣嗎?
莎岡:我強烈反對「別喝酒,別抽菸,別這樣,別那樣」,這太煩人了。把人都當作小孩,這是很荒謬的。從拉丁人開始,就有一種關於酒的比喻,酒能減輕男人的生活重負。當然也會造成肝硬化,這大使人厭煩了……

記者:毒品呢?
莎岡:不,毒品──我指的是可卡因──不能減輕生活的重負。在它被禁止的範圍內,人們被迫悄悄地收集,所以代價極大……

記者:但愛情尚未被禁……關於這點,你提及「同居的小地獄」。
莎岡:這不對嗎?不對?那好,我向你解釋。我合法地結過兩次婚。這有點殘酷。請注意,我是這樣說的,但當我與我的第一個丈夫居伊‧斯肖爾萊離婚後,我仍和他呆了一段時間。事實上,離婚引起了轟動,但離婚後我們回到家裡講和了,沒有讓巴黎的任何人知道。

記者:你愛撒謊嗎?
莎岡:是的,我隨時都在撒謊,為了避免吵架和拌嘴。我撒謊僅僅是因為這些,為了在個人生活中保護自己。但我當眾決不撒謊。比如,我在電視上回答人們向我提出的問題時。這使我驚奇。事後人們總對我說:「你真令人難以相信!」……「可我說的正是我心裡想的。」──「一點沒錯!」

記者:如果你不必賺錢還會寫作嗎?
莎岡:肯定會寫。但我不知道我將處於什麼狀態。如果我沒有人要創造,沒有孩子要撫養,我會做出不知什麼蠢事來。這是我父親的生理反射。《日安.憂鬱》(Bonjour tristesse, 1954,你好,憂愁)出版後,我的出版商對我說:「你成了千萬富翁。」我問父親這些錢怎麼辦。他問我:「你多大年紀?」「18 歲。」「在你這個年齡,這太危險了。花掉它。」我已經糊塗了……

他說得對。如果我像大家一樣投資自動洗衣店,我不知自己會怎麼樣。這是說,我肯定會繼續寫作。寫作是一種激情,沒有它,生活將是死水一潭。

記者:你曾用「扭曲之舉」來形容文學獎。如果現在有人給你一個獎,你會不會拒絕?
莎岡:一個獎,好啊,為什麼要拒絕?一開始,我就因《日安.憂鬱》得過一個獎,批評家獎,它使我出了名,如果我可以這樣說的話。後來我又得了摩納哥獎。我覺得有段時間他們想讓我進法蘭西學上院。這是墊腳石。而我對學士院興趣並不大……當我再次對政治感到厭煩時,它又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它可能是一條欄杆。我的朋友貝爾納‧法蘭克在《新觀察家》中寫過一些很漂亮的文字:「大部分學士院院士知道自己成不了文學史中的一章。失望了才去當院士,舒服的失望。」這是拒絕學上院的高雅之法。

*喬治‧讓‧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 1911-1974,又譯為龐畢度)

2008/12/09

【must read】 奔牛節過年 台北街頭變「牧場」

原始網址:中時電子報|藝文新聞

二○○九牛年逐漸逼近,華山創意園區現在卻先成了「牛棚」。這裡「圈養」著一頭頭白色素牛,待藝術家的巧手將這些牛隻改頭換面,變成花枝招展的「藝術牛」。明年春節期間將會奔牛入市,屆時就可以在台北街頭看到各式各樣花枝招展的「藝術牛」。

這是名為「台北奔牛節」的國際公共藝術活動。「奔牛節」(Cow Parade)按字義指的是「牛的遊行」,邀請各國藝術家在玻璃纖維材質製成的白色素牛身上施展創意,除了政治、宗教和性暗示題材,任何表現方式都可自由發揮。完成之後,這些牛被擺放在城市街景中,為市民創造生活驚奇。公開展示過的牛會被送上藝術市場拍賣,所得捐給慈善機構。


最「牛」的春節▲全球最大最著名的跨國公共藝術展示活動:CowParade 奔牛節將於12月底起在台北登場,除在華山創意園區「圈養」展示1百多頭創作牛隻,並將於明年在台北各地「放養」奔牛入市。圖為華碩設計團隊在華山「牛棚」內創作的作品《剪紙牛》。(王錦河攝)

負責籌畫「奔牛節」的奔牛節總公司位於美國康乃迪克州,一九九八年在瑞士蘇黎世首創這個活動,已陸續在紐約、巴黎、倫敦、羅馬、東京等六十多個城市舉辦。全世界參與過這項計畫的藝術家超過一萬人,完成了五千頭以上的牛,義賣金額超過一千五百萬美金(約台幣五億元),台北是全球第六十五個奔牛城市。

一五○頭藝術牛 亞洲最大規模

台灣的奔牛計畫目前已有八十四位創作者參與,包括藝術家、美術相關科系的學生和素人藝術家,如時裝設計師林國基、黃嘉祥,琉璃藝術創作者王俠軍、作家黃春明等,預估屆時會有一二○至一五○頭「藝術牛」產生,規模是亞洲之最。

目前在華山的工作室中,已經可以見到部分藝術家的創意,有人在牛隻身上布滿電腦鍵盤的按鍵,還有人將牛身鏤空處理成剪紙效果。藝術家莊普則將牛「扮裝」成梅花鹿的外型,在牛身上畫上梅花鹿的白斑點,裝上鹿角。他說,「這幾年牛的處境是每下愈況,有狂牛症、還有毒奶事件」,因此他把題目訂成《三隻鹿》,取自「三鹿」的毒奶粉新聞。


▲藝術家洪天宇及其作品《支解的牛》。(王錦河攝)

華山園區變牛棚 年底開放參觀

近來創作主題皆以人體支解後作成食材的藝術家洪天宇,則利用宛如x光透視牛隻體內的畫面,在牛身上畫出骨骼、內臟,主題是《支解的牛》。

目前華山的「牛棚」工作室可供外界自由參觀,一百多隻「藝術牛」十二月廿六日到明年二月一日會先在華山舉辦的「春牛春市」中一次亮相。而明年二月六日到三月底,這些牛會被「放養」在台北市街道,包括台北市政府和附近商圈的廣場,並會從市政府向忠孝東路延伸到台北車站、西門町。

接著在五月一日之後,牛隻繼續遷徙到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七月初也將再遷徙到高雄趕搭世運會列車。

2008/12/08

【AANGEL Gift】和 AANGEL 一起進化內在

AANGEL

【must read】讓人想要落淚的歌……



candy says i've come to hate my body
and all that it requires in this world
candy says i'd like to know completely
what others so discreetly talk about

candy says i hate the quiet places
that cause the smallest taste of what will be
candy says i hate the big decisions
that cause endless revisions in my mind

i'm gonna watch the blue birds fly over my shoulder
i'm gonna watch them pass me by
maybe when i'm older
what do you think i'd see
if i could walk away from me

2008/12/06

【must read】it makes you wanna fall in love


























all and more from → http://www.booooooom.com/

2008/12/05

【must read】大家都愛伍迪

原始網址:學校咖啡館

伍迪艾倫(Woody Allen),艾倫.斯圖爾特.科尼斯本(Allen Stewart Konigsberg),1935 年 12 月 1 日出生紐約布魯克林猶太白人家庭,他有很長的成長背景也有很長的作品,幾乎以一年一部電影的編寫拍攝速度再前進。以下是他驚人的片單……列出來的原因……讓大家一起驚呼吧!

最新作品:情遇巴塞隆納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2008)
1. 賽末點 Match Point (2005)
2. 雙生美蓮達 Melinda and Melinda (2004)
3. 奇招盡出 Anything Else (2003)
4. 好萊塢結局 Hollywood Ending (2002)
5. 玉蠍子 The Curse of the Jade Scorpion (2001)
6. 業餘小偷 Small Time Crooks (2000)
7. 甜蜜的結局 Sweet and Lowdown (1999)
8. 名人百態 Celebrity (1998)
9. 解構愛情狂 Deconstructing Harry (1997)
10. 大家都說我愛你 Everyone Says I Love You (1996)
11. 非強力春藥 Mighty Aphrodite (1995)
12. 百老匯上空子彈 Bullets Over Broadway (1994)
13. 曼哈頓神秘謀殺 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3)
14. 賢伉儷 Husbands and Wives (1992)
15. 影與霧 Shadows and Fog (1992)
16. 愛麗絲 Alice (1990)
17. 愛與罪 Crimes and Misdemeanors (1989)
18. 紐約故事 New York Stories (1989) (segment 'Oedipus Wrecks')
19. 另一個女人 Another Woman (1988)
20. 歲月流聲 Radio Days (1987)
21. 情牽九月天 September (1987)
22. 漢娜姐妹 Hannah and Her Sisters (1986)
23. 開羅紫玫瑰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1985)
24. 百老匯丹尼玫瑰 Broadway Danny Rose (1984)
25. 變色龍 Zelig (1983)
26. 仲夏夜綺夢 A Midsummer Night's Sex Comedy (1982)
27. 星塵往事 Stardust Memories (1980)
28. 曼哈頓 Manhattan (1979)
29. 我心深處 Interiors (1978)
30. 安妮.霍爾 Annie Hall (1977)
31. 愛與死 Love and Death (1975)
32. 傻瓜大鬧科學城 Sleeper (1973)
33. 性愛寶典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 But Were Afraid to Ask (1972)
34. 香蕉 Bananas (1971)
35. 傻瓜入獄記 Take the Money and Run (1969)
36. 出了什麼事,老虎百合? What's Up, Tiger Lily? (1966)


    


變色龍Zelig

Leonard Zelig 是一個從青少年時期起就會為了和周遭的人融洽相處而不可自制地立即改變自己的型像及性格,很誇張地從原本一個猶太白人當場變成中國人、黑人、印度人,甚至能馬上講出對方的母語以便融入社群。

整部片以一種半紀錄片回憶訪談、穿叉新聞報導式的手法呈現,伍迪艾倫的前妻 Mia Farrow(當時的女友)在此片中有很稱職的演出,飾演一位心理醫師因全心治療 Zelig 的怪病而聲名大噪,平靜中帶極度焦慮的性格,似乎煙不離手,與 伍迪艾倫的誇大不真實角色大相逕庭、卻又互補得洽到好處,增添複雜又幽默的喜劇張力。

片中的伍迪艾倫造型千變萬化,非常接近真實的律師、黑人樂手、猶太人、原住民、超胖的胖子,創造出喜劇感覺,但另一方面,卻有不失感性的一面,片中有段心理師為他進行治療的情節,心理師透過催眠將伍迪艾倫弄睡著了,她(心理師)開始試著要探索伍迪艾倫的內心世界,終於問出主角如變色龍般多變的原因何在。
心理醫師:「告訴我,為什麼你要模仿其他的人?」
伍迪艾倫的錄音帶回答:「那樣更安全。」
心理醫師:「安全是什麼意思?」
伍迪艾倫:「安全……就像其他人一樣。」
心理醫師:「你想要安全?」
伍迪艾倫:「我想要被其他人喜歡……」
就在那麼戲謔的一刻,心裡真的被打動的感覺,原來「做自己」是危險的,但伍迪艾倫居然可以天才似的想到利用這種方式來傳達,整片既是具有喜感,又發人深思。


拿了錢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

伍迪愛倫第一次的報導紀錄式的劇情長片,男主角 Virgil Starkwell(伍迪艾倫自演)再三行搶銀行不成後,為了養家活口不得已在街頭打劫,竟巧遇兒時鼓號樂隊的團員,一個強盜一個官兵,還談笑風聲話當年的共同糗事,一點 都沒有恐懼和尷尬的表現,這就是伍迪艾倫早期片子好笑吸引人的地方,把社會價值批判從內而外翻過來逆向思考一遍,片中以插敘的方式穿插搶犯 Virgil 父母、法治人員、鄰居、年輕妻子等人對 Virgil 的記憶和評論,手法很像我們經常 在美國電視上看到的重刑犯成長及犯案經過,只不過,Virgil 的的動機並不邪惡,而且行搶技巧十分笨拙……



這個片段完整的用詼諧動作及伍迪艾倫慣用的拍攝手法及知識份子的嬌縱諷刺還有小市民的淡淡哀愁。(此部電影是學校咖啡館與藝術家欣怡大大推荐,即使是 30 年前的電影,依舊是現在城市中憂傷之處。)



業餘小偷 Small Time Crook

一:這部電影是 2000 年的電影
二:休葛蘭也參演其中
三:這是今年沙發電影院放映的最後一部電影
四:生命是有希望,總是有希望的!




雷‧溫克勒(伍迪‧艾倫飾)是一個有犯罪前科的洗碗工。他的妻子,弗倫奇(特蕾西‧厄爾曼飾)是個專給人修指甲的美容師,她處處留心,希望丈夫能安於過平靜而安穩的生活。當她意外地得知雷正在策計一個搶劫銀行的計劃時,她便極力阻止,拚命反對。可雷決心已定,他準備找上三個愚蠢的同伴一同去實施他的計劃,並且千方百計把妻子拉進來,要讓她在甜餅店裡打頭陣。很快,一個一夜暴富的銀行搶劫行動便開始了!不過似乎一切和他們的想像並不一樣……



電影一開始以一個搶銀行的計畫作開端,乍看之下頗有 Welcome to Collinwood (2002) 的味道,雷是一個只想著要靠偷竊致富的一流洗碗工,在他的搶銀行計畫進行過程中,發現作為掩護的餅乾店賺的出奇地多,我本來為這會是作為伍迪 艾倫作品一貫的諷刺題材的結局,不過故事很快在前 30 分鐘內轉換、脫離了犯罪路線(搶銀行),達到同樣的目標 —— 發大財,不過是用正派的手段 —— 賣餅乾達成。

作品的主題放在雷這對夫妻上,當她們成為富豪後,卻各自去追求的目標而漸行漸遠,這符合一般人對於富裕所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片中雷曾說,他以前總是想方設法要偷各種金銀財寶,現在有錢後什麼珠寶都任他挑選,這讓他倍感空虛。我們人常說結果最重要,誰管手段怎樣,一樣是發財,不談以偷拐搶騙的方式,若是中 樂透和努力工作兩者供人選擇,相信人寧選前者較多。但是看完此片後,作出決定之前也許會再多稍微考慮個幾分鐘。雷偷東西不見得全為了生活,而有錢之後他有 了生活卻失去其他樂趣。而弗倫奇的部分則是用來表現人類想要打入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生活圈裡有多可笑,這可能也是伍迪艾倫暗諷了長期在紐約社交圈裡看到的現 象,或是一種文人對上流社交生活的嘲笑吧。

2008/12/03

AANGEL 12 月月曆桌布 NO. 3:也是許茹芸喔~



small
(點擊圖片 → 在大圖視窗對著圖片按滑鼠右鍵下載)




big
(點擊圖片 → 在大圖視窗對著圖片按滑鼠右鍵下載)

2008/12/02

PPAPER 狂歡慶週年~


【must read】「未知」真的很折磨人,應該如何對付?

原始網址:mr. 6



這周末在 WebMD 看到,多倫多大學學者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報告,據研究顯示,對一些神經敏感的人來說,「未知」「壞消息」還要讓人難受。

這是什麼意思?以現在慘淡的經濟狀況為例,有些員工已經開始擔心他們是否會被裁員?這種事,公司當然不會預先宣布,一定是閃電通知,閃電 bye bye。根據這篇報導,當一切都是「不知道」,你不知道會不會被裁員,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收到解雇信,不知道下個月還會不會在公司上班……如果你剛好是個感情較敏感、較為神經質、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人,那麼,這種「未知」的難過程度,竟然,有可能,比收到一封直接了當的「You are fired!」信還要痛苦

痛苦到讓你很想哀嚎:「別再折磨我!」

科學家找來 41 位大學生,給他們一個標準化的心理測驗,先測量他們的人格特質,看看他們是否有「神經質」的傾向,然後幫他們頭上裝一台 EEG 腦波監測機,請他們坐在一台電腦前作一個「時間觀測驗」,這測驗非常簡單,播放一張又一張的「圖」,實驗者自己算時間,認為一秒鐘過了,就按鍵,測驗看看他的時間觀念如何?按下去後,電腦會依他按的結果,給他們一個「+」,表示「答對了!」。或「-」,表示「答錯了!」,或給他們一個「?」問號,表示「你的答案不太確定,我們要等一下才告訴你」。

測驗與給答案的過程中,科學家嚴密監控實驗者的大腦運動狀況,他們主要觀測大腦中的「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簡稱 ACC,這部位專門負責處理危機、穩定情緒,當大腦受到負面刺激(打擊),這部位會特別繁忙。

科學家發現,當這 41 位學生收到正面反應時,大腦非常舒服。但一收到負面的反應,腦內 ACC 部位都會出現一些運作,這表示負面確實是會對人腦產生「打擊」的效果,但,不只如此,當學生們看到「問號」的結果,竟也產生「打擊」的效果,換句話說,除非得到正確答案,不然「未知」也是會打擊大腦的。尤其是那些是比較神經質的,他們看到問號時的反應,竟然高過負面答案的反應。

這個研究的結論其實還蠻直覺的。我看了以後,有一個感觸。觀察我自己的人格特質,應該是比別人還要「神經質」的那一型,這個實驗的結果,我承認「簡直是太正確了」。對我來說,「未知」的事情真的非常的恐怖,有時候寧可要它趕快給我結果,就算是負面結果也沒關係!

我知道這點。但要幹大事,就必須忍受許許多多的「未知」,我想討論一下,自己如何打敗「未知的恐懼」

各位一定有這樣的經驗,還記得嗎?小時候在學校考試,考完之後,考卷還沒發下來,有些人會積極的和同學先「對答案」,算一下自己的成績,對完答案,這些「好學生」都會告訴你:「哎呀,我考得好爛啊!大概就只有 65 分吧!」結果,隔天老師發考卷,這位同學,拿到全班最高分「95 分」!其他同學就說,X!這傢伙不真誠!明明就考高分,卻裝作考砸了,是要笑同學嗎?其實,他們不了解這位同學的內心風暴──考完試後,因為「未知」帶來的巨大壓力,讓這位同學想要對答案,但怎麼對,也對不完所有的答案,為了「紓解壓力」,這位同學就先假設「我會考得很爛」;就算考出來考得很爛,他或許還不會比「未知」還難受。這是一些神經質的好學生處理內心「未知」恐懼的作法。只有在學校,考完試可以對答案,可以讓那個「未知」不至於完完全全的未知,考卷隔天就發了,「未知」瞬間解除。

然而,好學生這招,離開校園就無效了。社會上、職場裡,許多「未知」是好幾個月的、甚至好幾年的。你怎麼知道,今天花這麼多時間在這間公司的這個部門,過了兩年,是會後悔、還是慶幸?你怎麼知道,現在交往這位男/女朋友,曖昧的打情罵俏,三年後,他/她會認真的和你訂下終身的幸福?

當「未知」是人生最大的折磨,我的方法是,如果害怕未知,害怕自己不知道何時會不見,那就想辦法捲起袖子,雙手建造「已知」

不只是努力。

不只是信心。

是真真切切建造一些「已知」,譬如:

買書──放到床頭,今天就啃完兩本。明早起來一切仍是「未知」,但自己心裡已經多了兩本書來面對這個未知,今晚又可以多了兩本、明晚再多兩本…。

與老友聯絡──今天就與兩位一年未通信通話的老朋友聯絡,明早起來一切仍是「未知」,但自己已經多了兩條緊緊的感情線,而今晚又可以再多兩條、明天再多兩條…。

寫文章──我自己的方式則是寫文章。有什麼未知,不要管它,拚命的寫兒子的趣事,拚命的寫專欄、寫推薦、寫講稿。就算明天未知,今天已經做完這些事情,這些是已知的。

對付未知,絕對不是「不動」。以自己建造的「已知」來對付無可奈何的「未知」。好學生的好辦法,對我來說,到今天依然蠻合用。

AANGEL 12 月月曆桌布 NO. 2:是許茹芸喔!



small
(點擊圖片 → 在大圖視窗對著圖片按滑鼠右鍵下載)





big
(點擊圖片 → 在大圖視窗對著圖片按滑鼠右鍵下載)

2008/12/01

AANGEL 12 月月曆桌布 NO. 1



small
(點擊圖片 → 在大圖視窗對著圖片按滑鼠右鍵下載)




big
(點擊圖片 → 在大圖視窗對著圖片按滑鼠右鍵下載)



 
^

Powered by BloggerAANGEL by UsuárioCompulsivo
original Washed Denim by Darren Delay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