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2009 坎城影展得獎名單

原始網址:周星星評論

金棕櫚獎:《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 de Michael Haneke

評審團大獎:《預言先知》(Un prophète) de Jacques Audiard

最佳導演:《愛妳愛到殺死她》(Kinatay) de Brillante Mendoza

坎城特別獎: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甘斯柏 (Charlotte Gainsbourg) dans《反基督》(Antichrist)

最佳男演員:克里斯多福․瓦爾茲 (Christoph Waltz) dans《惡棍特工》(Inglourious Basterds)

最佳劇本:《春風沈醉的夜晚》婁燁

評審團獎:《魚缸》(Fish Tank) d'Andrea Arnold 跟朴贊郁的《蝙蝠》(Thirst) 並列

金攝影機獎:《山姆森和黛莉拉》(Samson and Delilah) de Warwick Thornton

特別提及另外一部以色列的首部作:AJAMI de Scandar COPTI & Yaron SHANI

先提布里蘭特․曼多薩 (Brillante Mendoza) 的《愛妳愛到殺死她》(Kinatay):全法國僅只有《電視全覽》這一家週刊力捧《愛妳愛到殺死她》,其它法國報紙、雜誌全都不喜歡《愛妳愛到殺死她》。我每天都在聽《電視全覽》的網路廣播,但就是不相信這部片會是伊莎貝․雨裴 (Isabelle Huppert) 的菜;結果,就這樣跌破法國媒體跟其它國家媒體的眼鏡吧!!摔滿地,掃不完。好吧,《電視全覽》摸得比較準。

再提婁燁:已經沒有人記得《春風沈醉的夜晚》這部片了,卻突然爆出一個劇本獎。將《春風沈醉的夜晚》跟《愛妳愛到殺死她》綜合起來看,伊莎貝․雨裴幾乎是刻意避開歐洲中心的美學觀。什麼意思?就是,當諸多歐洲媒體不斷地美言佩德羅․阿莫多瓦跟珍․康平、肯․洛區或甚至《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整體呈現出來的質感,在伊莎貝․雨裴眼中都還不如布里蘭特․曼多薩、婁燁的膽識!

現在是個什麼消息都傳得超級快的時代。早在這一份名單揭曉之前,法國媒體的網路版已經傳開評審團成員傑姆士․葛瑞 (James Gray) 跟評審團主席伊莎貝․雨裴的意見存有嚴重分歧,傑姆士․葛瑞甚至揚言不惜要退出評審團。問題是,我們都不知道分歧點在哪兒;例如,是傑姆士․葛瑞不太爽前兩項大獎,不爽頒獎給朴贊郁、婁燁跟布里蘭特․曼多薩?還是不爽布里蘭特․曼多薩居然沒拿最大獎(或其它奇奇怪怪的排列組合)?有一點是無庸置疑:頒獎給朴贊郁、婁燁跟布里蘭特․曼多薩,絕對有伊莎貝․雨裴的力道。可別把她當作是歐洲中心觀的女演員!

今年對我來說有點怪:早在影展開幕之前,我就已經預測《白色緞帶》是金棕櫚獎而《預言先知》是評審團大獎。這一份名單的前兩項大獎完全如我所預期,機率是二十分之一乘以二十分之一是四百分之一。但是,我並沒有爆出立即的喜悅;因為後面的獎項太出人意料之外。是後面這些「出人意料」──顯見這個『意料』也太遵循主流原則──逼得我要再多反省。但當然永遠別忘記一件事:這一份得獎名單是伊莎貝․雨裴主導的評審團擬出的,我們也不見得要一一地都相信裡面的每一部片。真正的判斷,存乎當你在台灣或在其它地方看完那些影片之後的那個片刻。

金攝影機獎得主沃威克․松頓 (Warwick Thornton) 本來是攝影指導(應該是澳大利亞籍),《山姆森和黛莉拉》(Samson and Delilah) 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處理澳大利亞白人跟原住民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澳大利亞中部的沙漠。

另外,不是坎城官方頒的獎,而是法國教育部頒的「教育部獎」(Prix de l'Education nationale),頒給米夏埃耳․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的《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今年的「教育部獎」評審團是由法國女演員安․阿華侯 (Anne Alvaro) 擔任主席,並再由六位教師、兩位學生跟數位電影工作者組成。「教育部獎」自 2003 年起創立,旨在獎勵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中的某一部因為題材強烈、所以值得當作教育教材的影片。

0 意見:

張貼留言 | Feed



 
^

Powered by BloggerAANGEL by UsuárioCompulsivo
original Washed Denim by Darren Delaye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